認同請分享
曾經我認為自己是個開放的人,也是個很能接受意見的人,但我漸漸意識到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最近看到Netflix上的愉悅法則,原本是出自於好奇心才點進去看的,看了之後才發現有很多我以為自己不會犯的錯居然都犯了~沒文化真可怕。
居然一個星期以內連續發了兩篇文,主要是因為這篇我大概一個月之前在羅馬的時候看到一個很立志且有趣的影片,決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可惜的是,我不是個很會發文的人,而且重點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在IG限動發youtube的連結。因此又拖到了現在才把東西寫在這個地方。老話一句,雖然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應該都是跟我比較熟的(也就是說沒幾個人,誰叫我是邊緣人),不過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且覺得有趣的話,也很歡迎跟大家分享喔(不是分享這篇文章或網頁,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想保持低調的)。
我跟蠻多人討論過喜歡看什麼樣的youtube影片的,而多數我聽到的回答都是娛樂和綜藝居多。其實說實話我台灣的Youtuber追蹤的沒有很多,主要是因為我比較喜歡看有教育意義或是說能帶有一定知識性的。當然我不否認娛樂型的頻道也很重要,畢竟認真了一整天也是需要適當的放鬆,我只能說多數台灣的這種娛樂比較對不到我的胃口。從大一開始到現在,我看過許多類型的影片:遊戲、料理、海洋生物、科普文章、各大城市的交通、小說及電影分析、相聲和脫口秀等。但有兩個youtuber一直是我最喜歡的: Mark Rober 和 Game Theory。今天這篇主要會著重Mark Rober最新的一支影片。
先背景介紹一下,Mark是個前NASA工程師,反正就是搞一搞之後不知道為啥跑來拍影片,而他的影片通常都有一個共通點。影片主要是利用科學來解決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而影片中會從他為甚麼決定做這個主題一直到最後他把成品做出來並且實測成品的效果。例如,他就曾經為了破解對方棒球隊的暗號寫了一個AI。而這些影片不只會看到一些小知識如何應用在實務上,更重要的是影片很有趣阿。
好回到今天的主題,這次跟以往的比較不一樣,反正就是Mark之前網購下單後,他的商品被人偷走了(這好像在美國很常見,稱為porch pirate,不懂自己上網查)。而為了懲罰這些人,他做了一個陷阱,實際上是甚麼可以去看他的影片。而在Mark一次一次的更新他的設備後,他意外發現美國每年都有很多年長者會被印度的詐騙集團騙錢,因此他就決定送這些詐騙集團一個「大禮」。總之Mark之後和各種youtuber合作,甚至和當地的警察、FBI等執法團體合作,想要將這些詐騙集團繩之以法。
看完Mark的影片之後總有那種:這個人真的好厲害,我也好想成為這個人的感覺。也許有人曾聽過我說,工作幾年,不必在乎金錢之後,我也想要拍這種類型的影片。台灣真的很少這樣的創作者,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市場在台灣不高吧。我是個很喜歡教育的人,雖然總是抱怨教育怎麼差怎麼爛,但實際上我也是蠻想去改變的。我們系的營隊中,我當了兩年的課程組。在這兩年教課的過程中,我努力改變我們系對教育的認知,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教的有趣。我對自己那兩年的成果還算是滿意,也認為自己教的東西有帶給那些高中生一點點不一樣的想法。
最近幾天,我跟一個朋友討論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假設兩個好朋友同時喜歡上一個人,此時我應該是要把機會讓給朋友?還是兩個人各憑本事?在被問這個問題之後,我第一個反應居然是: 用賽局理論分析。而我也認為自己的分析蠻到位的。
為了簡單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做一些定義和假設。假設你和你朋友都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追,一個是放棄。而這個世界上只有三個人:你們兩個人和你們都喜歡的那個人。如果你放棄的話,你的朋友一定會追到;反過來如果你朋友放棄的話,你就一定會追到他;如果你們兩個人都放棄的話,那大家都還是單身。同時,我們設一個函式f(友)
,這個函式會決定你們的友誼指數,感情越好的朋友分數越高,反之則越低。最後,常數a
表示吵架,也就是說因為兩個人喜歡上了同一個人所鬧的尷尬、不愉快等等,常數a
也可以是個函數,但為了簡化問題這邊暫時設定為常數。p
則是你成功追到喜歡的人的成功率,q=1-p
,也就是你朋友的成功率。成功和失敗會得到的效益(快樂程度)我也都暫時設定為一個常數。底下可以看到簡單的分析
接著就是很基本的賽局分析了,假如你朋友選了要追那個人,此時你選擇追的話效益就是10p+f(友)-a
;選擇放棄的話就是-5
。這邊會認為是 -5 而不是 0 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想像今天你跟你朋友說,要不要一起去吃飯,結果你朋友回說要跟男/女友去吃,想想就覺得很幹吧…請把公頻打在真實上。另外,若你當時有自己努力過,至少對得起自己且可以給自己一個理由,若沒有嘗試就放棄了,反正自己體會啦,我也不是甚麼戀愛大師。因此這邊就要決定10p+f(友)-a
與 -5
的大小。若那個人真的是你很好的朋友,f(友)
應該要很大,因此等號左邊應該大於右邊。根據這樣的分析,理性的人應該要選擇去追求那個人… 而若你朋友選擇放棄,那麼很明顯的你也該選擇追。反過來說你的朋友也會這樣想。最終得到的均衡點就是:兩個人都繼續追。
這個討論也可以放鬆一些條件。例如,你們都追了但是都沒追到,那就把各個數字都乘上一個成功率;或是你認為追到的分數也應該是個函數而非常數,當然也可以改。總而言之結論就是,兩邊都各憑本事。
講了這麼多我想要表達的是,很多人都覺得學習很痛苦,要考好學校,拿好分數壓力很大,其實是錯的。學習是很有趣的! 看看上面的結論,就算不完整,我也對這個想法很滿意。將自己學過的東西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是我遵循的一個想法。從一些Youtuber到自己實作,我們周圍充斥著許多你知道卻從未留意過的事情。多看看自己的周圍,多想想一些事情背後的邏輯,也許你也能體會到不同的東西吧? 還記得自己高中時寫過的小論文,內容主要在討論我們為甚麼學習這麼不快樂,為甚麼要強迫自己做一些對自己知識沒什麼幫助的事情。在這邊遇到一個清華的小哥(不是台灣的那個,是中國那個牛逼的),在跟他聊天時他說了一句話(有點忘記原文了,但意思大概是這樣):「我不想做一個聰明的人,我想做一個機靈的人」。